遇見賽巴斯汀
我常常在酷兒的面子書看到他們的朋友冠以sebastian這個名字。這名字即不特別好聽,也不順口,可我不明白為什麼一堆人叫sebastian。
直到讀了蔣勳的《肉身供養》,瞭解了sebastian的典故,也就對酷兒喜好這名字瞭然於心。
書中提到基督教的肉身供養符號很多,所有封「聖」(Saint)的修行者,都有肉身具體受苦的記憶。
而St sebastian原本只是一個普通的故事。賽巴斯汀是羅馬帝國軍人,當時羅馬政府禁止基督教,軍人職責,必須逮捕虐殺基督徒。賽巴斯汀偷偷釋放了一些基督徒,背叛政府命令,消息傳出,他因此被逮捕,剝去衣服,赤身裸體,綁在柱上,讓他屬下百名士兵,一人一箭,酷刑施虐,將他射死。
這個原來並沒有太大重要性的故事,在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代,被藝術家一再重複製作成畫像雕塑,成為歐洲藝術裡最大的「聖像學」主流符號。
一個肌肉健壯的年輕軍人,赤條條裸體,被綑綁,一支一支射入美麗肉體的箭。
美麗的男子肉身,肉身對抗著箭。肉身受苦,大部分的賽巴斯汀圖像卻面容安靜。如此痛,又如此安定,肉身之外,彷彿另有嚮往。
貫穿19世紀至20世紀,賽巴斯汀的肉身救贖越來越明顯與男性的肉身青春眷戀與受苦的記憶連接在一起。伊岡席勒(Egon Shiele)在20世紀初把自己畫成賽巴斯汀,宣告青春猝逝的眷戀,最著名的例子是在日本,20世紀中期,作家三島由紀夫練健身,肌肉糾結壯美,他赤裸肉身,讓箭刺穿,由攝影家筱山紀信拍攝成現代的賽巴斯汀。
「酷兒」的書籍雜誌在上世紀末出現大量各種裝扮的賽巴斯汀,男同性戀者的解放運動裡,賽巴斯汀也再次成為肉身供養的「聖像」符號。
在奧克蘭toi o tamaki美術館的精品店看見st sebastian的明信片,驚為天人,沒想到從書中讀到的,不費吹灰之力,就有機會一睹st sebastian這幅畫作。
我回想起自己剛剛仔細參觀的維多莉亞展覽廳的每一幅畫作,可卻怎麼也想不起自己見到這幅畫。於是第二天我趁著空檔時間,再次回到美術館,想要看這幅畫,依舊不見其蹤影。走回樓下詢問工作人員,始知這個展覽廳季節性更換畫作,此次並沒有展出st sebastian。
最後,我帶著一點點的遺憾,離開了美術館,也不知道下次還有沒有機會見到
這幅作品了。
Comments